职场人士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面试方面问题。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经验,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下面进入正文。
不论职级高低,面试通常分为两关:HR面试和业务部门面试,今天主要讲HR面试这一关,这一关通常是敲门砖,也是你留给企业第一印象的关键场景,出彩的表现将为下一关的业务部门面试做好铺垫。
-HR 面试-
主要考察的是面试者的岗位匹配性,工作稳定性和主观能动性。
岗位匹配性:
企业在招聘前都会进行人物画像,由业务部门提供岗位JD,这也就是招聘硬性指标,无法商量,HR在简历筛选时的初步标准。
HR招聘以招聘网站为主,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在招聘之前HR需要对岗位人选有良好把控。HR看简历的方式为扫关键字,而不是一字一句的浏览简历,辅之限制公司经历、学历、工作区域、工作年限等硬性指标,都符合才仔细浏览。招一个技术岗位不会去看销售的人,招一个10年总监岗不会去看5年经验的经理。因此针对不同岗位,有偏向性的进行简历编写可以大概率提高被HR看中几率,而这些信息也是后期面试重点说的。
有些人会问我能力优秀,技能拔尖,有没有机会突破工作年限限制?没有机会,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没有机会,HR非业务部门的人员,岗位认知浮于表面,对专业技能的了解不会很深入,所以即使你再厉害,可是工作经历达不到,过去所呆的公司也不是行业知名,做出的成绩也并非出类拔萃,那么去应聘一个要求相对稍高年限经验的岗位,HR很大几率并不会选中你(如果是猎头或者内部推荐的话除外)。HR只会看写在简历中的硬性指标(hrbp除外),对你想要展示“厉害”的点HR通常视而不见,那是下一关业务部门在意的;但是第一关过不去,第二关连门都没有。
工作稳定性:
很多人会忽视一点,在面试中HR必定会问到的:“你为什么想离开上一家公司?” 这个问题一定要小心回答。
投资风险回报在企业选人过程中是首要考量的,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一个专业能力70分但是在上一家公司做了3年,和一个专业能力90分但是过去一年已经换了3家公司的人,绝大部分都会选择前一种人。企业更看中的是人才长期持续带来的稳定价值输出,而跳槽过于频繁的人很大可能是看中的只是短期个人的薪资抬头增长,当企业和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差异时未来工作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个就是风险。无论是创业型公司还是成熟的大公司,人才的稳定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被问到此类问题时,试着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既能体现自己的思考又能给面试的公司带来可想象价值空间的答案,譬如“想尝试新的平台和挑战,拓展自己的职业技能。”或者“过去的经历锻炼了我强大的独立作业能力,现在我想向管理层面发展,带领团队。”应尽量避免诸如“老板不行”,“薪资不理想”,“加班太多”等过于个人主义的回答(即使确实是如此),当然如果涉及到企业出现经营问题(部门整合、薪资拖欠等)可以实话实说。
主观能动性:
作为猎头工作者,推荐候选人后都需要进行简单面试辅导,其中一项就是突出意向性(主观能动性),尽快能的去积极沟通,这也是为什么在接触过程中我们更喜欢会表达的候选人。会表达的人更善于诠释自己,能够与面试官积极沟通而不是一答一问,能够基于一个问题展开放大来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面试官,这个情绪影响非常重要,重要到能够影响到面试官对你个人工作和处世态度的判断。
候选人沟通过程中,HR更希望的是候选人更多表现自己,优秀的候选人无不例外都善于推销自己。之前接触不只一位候选人,在询问工作履历过程中,他们都很乐于花了时间和简洁但不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包括执行过的重要项目的背景,自己的角色,进展过程中曾遇过的问题,自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项目取得的成绩等,这些我都没有刻意去问,但他很自然地和我娓娓道来。从这十几分钟的对话中,至少我判断出他在工作中是一个主观能动性比较强的人,会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大多数人,在面试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面试官问什么就答什么,而不是揣摩面试官问题背后的动机。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常见的面试问题以及背后的动机:
1)谈一下你过去的工作经历?(或者介绍一下你在XX公司的工作)
动机:考察面试者是否具备所招岗位工作经验,职责是否匹配。
这个问题的回答技巧不在于多,没有必要把所有工作内容都说出来,只需要挑选和面试岗位最相关的经历。
比如,你面试是一个销售岗位。通常这个岗位的职责是前期客户寻访(如何寻访,寻访途径、如果确认意向客户),客户沟通和产品介绍(如何沟通、如何介绍)等,那么最好的回答就是介绍自己过去经历中完整的成功产品销售案例,通过经历介绍自己的硬性和软性技能。而不是浅显的谈自己的工作过程寻访、拜访、沟通、成单、回访维系等。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招聘需求写的比你说的还要明白详细,对于面试官而言毫无意义,他们更想要的是你的实际成功案例。
抓住最相关的经历,讲地越具体越好。
2)过去工作中曾碰到过什么困难,后来你是怎么解决的?
动机:考察面试者是否善于总结自己,以及在逆境中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果HR问了这个问题,我猜你面试的这个岗位应该不会很轻松,但是挑战往往和机遇并存。这个问题算是多方面考量,一是考量你是不是真的从事过这个行业;二是考量你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挑选一个曾经让你觉得整个人都要崩溃的困难(工作方面),详细阐释这个问题的困难程度,你尝试过多少种解决的方法,后期的结果,最重要的,整个过程你获得的经验教训。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3)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
动机:考察面试者未来在公司的成长空间以及和公司未来的发展是否匹配。
很多人选其实非常介意回答职业规划,因为很少有人有清晰的职业认知。这个问题属于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关心你的职业发展,甚至有的HR还会给你一些善良的建议,但这些都是表象。这个问题实质上考量的是你以后会不会以及适不适合继续呆在这家公司。换句话说,HR不希望招来一个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大相径庭的人。
如何回答职业规划?如果你确实非常想去这家公司,建议你之前对这家公司做一些简单的调查。商业新闻,行业研究报告,人物访谈,朋友或猎头的内部消息等等,从这些资料中找到这家公司未来发展计划的一些端倪,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有倾向性地编辑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
比如,你去面试一家大型综合集团人工智能板块工作,并通过多方途径了解到他后期会进一步加大公司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开发。那么在面试的时候被HR问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回答就需要贴合公司发展,回答更有针对性。
回答过程需要传递给HR 3个信息点:
1.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公司发展计划相符(人工智能);
2. 我愿意投入精力去深入了解和人工智能行业(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
3. 我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希望能在这家公司干出一番大事业。
这是每个HR都喜闻乐见的回答。
4)如果来我们公司,你对薪酬有什么期望?
动机:考察的是面试者对于行业的认知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薪酬问题是最关键问题,没有求职者不想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吧。企业期望以相对较低的薪资找的相对合适的人,而求职者更希望获得相对较高的薪资待遇,因此谈薪是一场博弈,我的建议是前期进行薪资调查。
对行业薪酬标准的调查,通常大型的猎头公司网站上(如Kellyservice/Hudson等)都有年度的行业薪酬白皮书报告,大家可以下载来看,上面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年限对应的岗位年薪都有一个范围的参考标准。这是你进行博弈的底线。
对公司的调查,通过身边的朋友、同事和猎头打听这家公司的薪酬水平,当然也可以提供公司官网招聘信息查看岗位薪资范围,通常来说平均薪资以最低范围来衡量。
对招聘岗位的调查。了解这个岗位的工作是否需要有超出一般专业技能之外的技能,这个可以作为你要求涨薪的额外筹码,比如说语言能力、证书、项目经验等。我曾经接触一位研发人员,由于业务性质需要接触很多国外检测部门,同部门人员基本都需要靠翻译,而他英语口语能力很强,后期争取的薪资基本上算是同部门同级别最高。
以上就是在HR面试这一关中我的一些个人经验分享,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下期文章会进行第二阶段,业务部门面试的经验分享。